2月10日,记者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吉粳575”“吉粳338”等一批优质品种在长春举行的优质水稻品种推介会上亮相,吸引多家公司签约进行成果转化。 “‘吉粳575’‘吉粳338’等水稻品种,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从基因挖掘到杂交选育,科研人员攻 点击详情>>
近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张建福、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在国际期刊《Plant Molecular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解析了OsLOX1基因在水稻种子活力及抗旱能力中的作用机制,为作物种子生物学及抗逆育种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种高耗水作物 点击详情>>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提出利用有利单倍型优化水稻生长发育培育高产耐盐水稻的新策略。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前沿研究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点击详情>>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州飞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突变异丙基苹果酸合酶基因OsIPMS能同时改良稻米外观和营养品质的作用及其育种利用价值。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 Plant Journal)。 当前,稻米的外观和 点击详情>>
水稻“一喷多促”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将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虫杀菌剂等混合喷施,一次作业可以实现促生长发育、促灌浆成熟、促灾后恢复、促产量提高等多重效应,是有灾防灾、无灾增产的关键措施。当前,全省水稻主产区早熟中稻已经进入抽穗灌浆期,中熟水稻处于孕穗期, 点击详情>>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团队研究发现,传统的起垄栽培配合施肥可以通过强化关键元素循环的级联效应实现同步阻控水稻籽粒镉砷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险物质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稻田起垄栽培是我国 点击详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系统综述了稻米垩白的遗传研究进展,为垩白遗传改良提供了策略。相关综述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 文章指出,垩白是稻米外观品质的核心性状,对稻谷碾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 点击详情>>
稻米镉含量超标,既影响粮食安全,又影响稻米产业健康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莉团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团队应用自主研发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型镉低积累水稻智能设计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镉低积 点击详情>>
淀粉是一种多糖类化合物,也是水稻主要的营养成分之一。目前,科研人员对水稻淀粉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胚乳中的储藏淀粉上,对于叶片中瞬时淀粉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具体调控机制了解尚不够深入。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两 点击详情>>
海南日报记者从近日在三亚召开的国家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启动大会上获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已累计审定耐盐碱水稻品种11个,创制鉴定出全生育期耐4‰至6‰盐胁迫杂交稻亲本43个,耐盐碱水稻技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据悉,国创中心于2022年在三 点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