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又称白饭,或简称饭,由稻米与水蒸煮而成,是世界一半人口的主食和主要能量来源。随着人们对美味和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提高,米饭香气已成为评价米饭感官特性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报道了几种类型的米饭香气,它们被描述为淡味、烧焦味、酸味、黄油味、饼干味、坚果味、爆米花味、土豆味和花味。
其中,2-乙酰-1-吡咯啉是香米中最重要的挥发性化合物,具有爆米花般的香气。另外,淀粉、蛋白质和脂质是大米的主要成分,在蒸煮过程中,香气的形成也与这些成分之间复杂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包括美拉德反应、脂质氧化等。下面分别介绍大米主要成分和烹煮方法对大米香气的影响。
大米中成分与香气的形成
蛋白质对熟米香气的贡献:大米中蛋白质对米饭香气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蛋白质水解产生的氨基酸、肽类等参与美拉德反应生成醛、酮、呋喃、吡嗪等香气化合物;另一方面,蛋白质通过范德华力、离子键、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香气化合物发生可逆或不可逆性结合,影响香气化合物释放。
脂质对熟米香气的贡献:脂质氧化是熟米香气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空气中氧分子徐徐氧化的过程叫脂质氧化。
在大米浸泡和蒸煮过程中,脂质氧化的内源性酶(脂肪酶和脂氧合酶)的活性提高,原大米中挥发物前体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加速,淀粉-脂质复合物分解成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生成共轭氢过氧脂肪酸,从而进一步被自氧化或酶降解为各种挥发性化合物,使得米饭闻起来更香。
此外,脂质自氧化或酶降解可以生成各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等。醇类化合物,如己醇和辛醇通常具有沁人心脾的甜味和香气。
淀粉对熟米香气的贡献:大米淀粉通过美拉德反应影响熟米香气的形成。在蒸煮过程中,淀粉会吸收水分膨胀糊化,导致食物基质中水分分布状态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影响体系的黏度和美拉德反应物的迁移率,导致反应速率降低。
同时,淀粉在加热过程中经过高温降解和酶解,生成的还原糖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挥发性芳香化合物,并随着蒸煮温度的升高和蒸煮时间的延长,大米中2-乙酰-1-吡咯啉等焦香化合物的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米饭因而变香。
稻米品种对熟米香气的影响
乌鲁内米因其具有甜味、坚果味和略带黏性的质地,是最受欢迎的日本米,常用来做寿司和饭团。
麻薯米味道温和,略带甜味,由于淀粉含量高,这种大米煮熟后会变得非常黏软,非常适合制作米糕和糖果等。由此可见,稻米品种对熟米香气的影响源自于不同稻米品种中淀粉种类及含量的差异。
我国科学家也在积极研究环境对水稻淀粉形成的影响。最近的研究发现,温度对水稻中淀粉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扬农1号水稻和扬农6号水稻进行不同的日间高温、夜间高温和全天候高温处理,水稻淀粉含量有明显不同。
制作工艺影响香气的形成
清洗:在烹饪前清洗大米通常可以去除灰尘和碾磨过程中产生的剩余麸皮。有些人喜欢把米放在水中反复淘洗,这样反而会让营养流失,会让蒸好的米饭没有诱人的米香,所以在做米饭的时候应该适度洗米,最多淘洗不要超过三次,而且在淘米的时候不能过于用力揉搓米的表面。
浸泡:不同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会导致米内源酶活性的差异,从而影响米蒸煮过程中香气的形成和释放。
据报道,50℃浸泡10分钟可以改善大米的香气,原因是与室温浸泡相比,热浸泡使得水稻内部和表面的大分子结构分布不均匀,形成了渗透通道,挥发性成分可以通过渗透通道挥发,从而促进香气的释放。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浸泡时间较长,在后续的烹饪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甜味化合物的损失,产生腐臭、变质的气味。故将大米在水中浸泡十来分钟为宜,这样做还会增加大米的黏度。
浸泡后如果继续在容器中进行高压处理,小分子糖可以在不损失的情况下被压入米粒中,会有更甜的味道。这样处理后的米饭中醇类、醛类和酮类的含量增加,也会改善熟米的香气。
烹饪方法:常见的热烹饪方法有蒸汽烹饪、电子电饭煲烹饪和微波烹饪。蒸汽烹饪优点是煮熟过程中水分不易流失,更容易产生香气。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电饭锅来煮米饭,而电饭锅根据其是否有压力,可分为常压电饭锅和高压电饭锅。电子电饭锅有自动控温装置,可以更好地控制锅内的温度和加热时间,使煮好的米饭充分散发香气,封闭的烹饪环境让香气不易散失。
微波烹饪因其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操作安全、烹调时间短的特点而备受欢迎。微波处理可以改变大米淀粉的结构特征,导致结晶区重排,同时也会破坏脂肪酶、脂氧合酶等蛋白质分子的生物构象,减少脂肪酸的产生。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