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辽宁葫芦岛一处海边码头发生一起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据拍摄者发布的视频,几名中老年人将多袋已开封的大米倾倒至海中,期间一名短发女子在与家人通话时称“在海边,刚放生”。该女子随后也参与倾倒大米,此时视频拍摄者口中还“念念有词”。视频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许多网友对“放生大米”的行为表示不解,质疑其既浪费粮食,也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11月23日 济宁新闻网)
这种行为看似承载着朴素的善意,实则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从环保视角审视,向海里“放生”大米,不仅浪费粮食,更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后果。
大米,作为人类的主食,其本质是富含淀粉的有机物。一旦大量进入海洋,便会迅速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海洋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稳定的溶氧环境,当水中氧气被急剧消耗,极易引发“缺氧区”甚至“死亡区”的形成。鱼类、贝类、珊瑚等生物将因窒息而死亡,破坏海洋食物链的平衡。这种行为,非但不是“放生”,实则是“杀生”,是以善之名行破坏之实。
更严重的是,大米在腐烂过程中,会释放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污染海水,改变海洋的化学环境。这些物质不仅直接毒害海洋生物,还可能引发赤潮等有害藻类的爆发。赤潮一旦形成,将大面积覆盖海面,阻挡阳光进入水下,导致海底植被死亡,进一步加剧生态崩溃。此外,未被分解的大米颗粒可能被海洋生物误食,堵塞其消化系统,造成个体死亡,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更高层级的捕食者,包括人类。
从生态学角度看,任何外来物质的大规模输入,都会打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不是“许愿池”,更不是“功德箱”。自然生态系统有其内在运行规律,人类不应以主观情感和迷信思维随意干预。所谓“放生祈福”,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类情感投射于自然的非理性行为,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向水体倾倒废弃物,防止污染水环境。大规模向海洋倾倒大米,已涉嫌违法。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对类似行为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同时,宗教团体和社会组织也应承担起引导责任,倡导科学、文明、合法的信仰实践,杜绝以“放生”为名的环境破坏行为。
真正的善,应建立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基础之上。环保意义上的“放生”,应是保护栖息地、减少污染、抵制非法捕捞、支持生态修复。例如,参与红树林种植、海滩垃圾清理、海洋保护区建设等,才是对海洋生命真正的“放生”。
向海里倒大米,倒掉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对生态责任的漠视。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亟须破除迷信思维,树立科学环保观。善心需以理性为指引,否则,善意终将酿成恶果。别让“放生”变成“杀生”,别让海洋为无知买单。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