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稻飘香,喜悦荡心头。金秋十月,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沙圪堵村水稻再迎丰收,亩产创全市历史新高,农户收入将显著提升,丰收不仅写在田野上,更写进了农户的心窝里。
连日来,走进沙圪堵村,广袤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泛起金色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一台台收割机往来穿梭,稻穗在轰鸣声中被卷入机舱,原本挺立的稻秆眨眼间整齐倒伏,农户们忙着拉运稻谷,机器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一派热火朝天、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
“沙圪堵村今年水稻种植规模与去年基本持平,全村共种植水稻13000亩,长势非常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全村水稻总产值预计达2600万元,我们这条致富‘稻’路越走越好,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站在田埂上望着丰收的稻田,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感慨地说。
然而,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的沙圪堵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地处黄河南岸、紧邻黄河堤坝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土地大面积盐碱化,涝灾更是频繁发生,农业生产一度陷入绝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遍地碱葱草,不长稻和粮”,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破解这一困局,1998年,沙圪堵村迈出关键一步——尝试在盐碱地试种水稻,开启了“以水改地、以稻治碱、以稻治涝”的探索之路。初期尝试充满艰辛,村民们心存疑虑,仅在小范围试种。经过多年不懈的实践与摸索,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效益逐步提升,村民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如今,全村水稻种植户从最初的零星几户增至255户,种植规模由140亩扩大到13000亩,水稻已成为沙圪堵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看这稻谷,颗粒饱满、米香浓郁、品质上乘,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产量肯定超过去年。”正在田间忙碌的种植户乔国庆随手捧起一把稻穗,搓开后,饱满的稻谷滚落掌心,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家今年种了137亩水稻,保守估计每亩纯收入2000元,比去年增收500元。”
产量和效益的双提高,得益于经营模式创新、种植技术提升、种植品种研发和产业链条延伸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
2025年,沙圪堵村积极落实达拉特旗“党建引领统种共富”重大经营体制改革部署,继续依托村党支部领办的水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种植,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农机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六统一”模式种植经营,着力破解传统散户经营模式下规模小、技术弱、成本高、销路窄、效益低等突出问题,推动水稻种植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沙圪堵村在水稻产业发展中,高度重视人才引育、技术创新、品种选育和品牌打造,并持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投资建成集科研、育苗、加工、收购、仓储、培训、展示、品鉴于一体的水稻产业园,实现种植科学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效益最大化。目前,沙圪堵村的水稻种植技术已位居自治区前列,亩均产量连续两年创全市水稻测产最高纪录,为全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经过科学测产,沙圪堵村培育种植的‘中科发五’水稻,今年亩均产量达839.16公斤,较上年亩均增产118.97公斤,再创全市水稻示范田单产最高纪录。”李清云的话语里满是自豪,“更值得高兴的是,今年7月,沙圪堵村水稻育秧的一些关键技术,还被写进了《内蒙古沿黄灌区盐碱地水稻轻简高效育秧技术规程》,标志着我们村的种植技术真正走向了成熟,能为沿黄灌区盐碱地种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从“弃耕地”到“米粮仓”,沙圪堵村用二十七年的坚守,在盐碱地上种出了希望和富裕。秋日夕阳映照,金色稻浪翻滚,黄河岸边的稻田里,正孕育着沙圪堵村更红火的明天。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