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学会 . 永红展业集团旗下展会

行业资讯

“水稻医生”何祖华:把论文写在稻田里

2024-03-20

他总是习惯于把水稻秧苗比作孩子。在他的心里,这些翠绿的小植株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也是满足百姓日常之需的根基。

深耕田间,与稻瘟缠斗几十载

何祖华对粮食的记忆要追溯到少年时代,当时,何祖华就想,将来有一天大家都能吃上喷香的新米饭,该是多么幸福的事。1979年高考,他想都没想就报考了浙江农业大学,一有空就往实验地里钻,去耕种,去浇灌,去看作物生长。

大学毕业后,何祖华师从我国著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申宗坦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何祖华曾跟着申教授到浙江桐庐的山坳里采样,看到的场景至今难忘:整片稻田感染了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颗粒无收。从那一刻起,何祖华真正体会到粮食于民、于国家,是天大的事,他下定决心,这辈子“死磕”稻瘟病。

2000年底,何祖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任课题组长。那时,国内外已经发现的抗稻瘟病基因,都做不到广谱或持久抗病。稻瘟病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病原菌狡猾多变,在不同地域通常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基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菌。于是,何祖华开始和广大育种家和病理学家合作,并带着学生跑遍了全国主要水稻种植区,筛选广谱持久的抗病基因。

“坐票都买不到,我先到南宁,南宁转车再到广州,从广州到海口要二十几个小时,然后海口再坐长途车,路上要四天三夜。”

基因位点的筛查工作量之大,何祖华始料未及。他主动牵头,带领团队建立起了高抗水稻基因组文库,并花了两年时间筛选几万个基因组克隆。宝剑锋从磨砺出,而后,他们又花了10年时间弄清了这个“基因克星”是如何与稻瘟病菌“缠斗”的。

“我记忆犹新,一个人在那边过年,而且住在农药仓库。”

终于,在2017年,何祖华团队解析出了水稻广谱持久抗病与产量平衡的遗传与表观调控机制,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获评2017年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风吹日晒,不忘农业科研初心

每逢研究生面试,何祖华都会和应考的学生说:“做稻病研究很辛苦,要下大田干农活,风吹日晒,而且研究成果不是两三年就可以出来,你们要先掂量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

何祖华还让学生们先跟着他到地里干一番农活,再决定是否留在课题组。播种、插秧、接种病原菌、给稻子看病,猫着腰到田里,拿着注射器把菌液注射到一株株水稻里,有时候一猫就是一整天,腰都直不起来。几趟下来,有些研究生就转投了其他课题组。

何祖华带领学生们做实验

“兴趣可以培养,但如果功利地把科研看作短平快地发论文,那还是别做科研了”。2009年至2014年间,何祖华的团队没有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上发表成果。他坦言,来自各方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他更坚信“基础科研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够弯道超车,而是需要沉心静气。”他带领团队一项课题做了近15年,一个目标追了30年。

如今,何祖华还是会和学生们一起下地播种、插秧、病害鉴定和收割。他说,水稻研究是一项大田里的科研,好的论文只能写在大地上,而且在田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观察真实性状,精准把脉水稻病症,准确采样 。

当有人问到何祖华累不累的时候,他说,我国很多农业专家80岁、90岁了还会到地里干活,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继续做下去。

永红国际展览(搜索"永红国际展览"公众号关注)注: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 时间:2025年4月11-13日
  • 地点:中国·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 今天距"优质大米发展网【官方网站】第十五届RICE中国大米展【官网】优质大米展【官网】大米展【官网】"开幕还有
推荐文章